近日,我院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戚天爽,在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、储能科学与工程系张雄副教授的指导下,在储能领域的Top期刊《Journal of Power Sources》上发表论文,论文题为“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materials in the anodes of sodium-ion batteries”。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戚天爽,第二作者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熊凯,通讯作者为张雄副教授,菠菜老平台集合网为唯一作者单位。据悉,该论文的学生作者全部为我院储能专业的第一批本科生,他们在储能系教师的指导下展现出了勤奋好学、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,同时又获得了出色的论文成果,为储能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树立了榜样,展现了储能专业高质量的学生培养成果。下面简要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:
图1发表论文信息
钠离子电池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、低成本储能系统的理想替代体系。由可再生能源(水、太阳能、潮汐、风能和地热)产生的电力是不连续的。因此,如何对这种不连续电能进行有效管理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。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。如图2所示,在低电力需求时期,多余的电力可以有效地存储在先进的钠离子电池中。在用电高峰时段,这些储存的能量可以被释放出来,满足慢速电动车、家庭、工厂和偏远地区的用电需求,保证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图2钠离子电池的间歇性储能和潜在应用的示意图
随着钠离子电池的快速发展,寻找性能优良的电极材料是人们密切关注的课题。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,人们研究了许多钠离子电池阴极材料。如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,多原子阴离子材料,普鲁士蓝和类似物,有机材料。与阴极相比,钠离子电池的阳极关注较少。然而,开发合适的阳极是设计钠离子电池的关键一步。最初,人们采用金属钠作为阳极,但金属钠会与有机电解质溶剂反应,并且金属钠在工作过程中会沉积并且形成枝晶。此外,钠的熔点较低,这对于在环境温度下使用的设备具有重大的安全隐患。因此,必须研究能够在主电极之间来回循环的替代阳极材料,以保证钠离子电池的安全使用。目前在钠离子电池阳极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,如碳基材料,金属氧化物基材料和合金基负极材料。在最早的阶段,碳基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。如图3所示,碳基材料包括石墨,硬碳,软碳,和石墨烯在内的各种碳纳米结构。为了更好地了解Na+的储存/释放行为,提高钠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,论文对各种碳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的储钠原理,优化手段,前景和挑战进行了综述,着重介绍如何选择和优化合适的碳材料以实现理想的电化学性能,不仅为当前碳负极材料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,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。
图3Na+在碳阳极材料中的储存机理示意图及其他碳纳米结构示意图。
一般来说,钠离子的储存方式有三种。如图4a所示:i)在层间插入/脱嵌(插入/脱嵌机制),ii)在杂原子、边缘和缺陷上的吸附/脱附(吸附/脱附机制),iii)在孔隙中填充(孔隙-填充机制)。石墨阳极可以依靠插入/脱嵌机制来储存Na+。硬碳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隙和较大的层间距,适合Na+存储。如图4b-f所示,目前有很多理论尝试解释硬碳的储钠机理,但仍没有定论。软碳材料是一种结构上介于石墨和硬碳之间的碳材料,通常由无定形碳或涡轮层状碳组成。软碳储钠以吸附/脱附为主,也有层间插入/脱嵌机制。石墨烯在内的碳纳米结构由于具有较大的表面积,能够为Na+提供大量的吸附位点,其储钠机理以吸附/脱附机制为主。对于少层石墨烯,也可以以插入/脱嵌机制储存Na+。
图4(a)钠的储存机理示意图,(b-e)当前硬碳储钠模型的综述。
此外,论文着重总结了提高碳材料的工作性能的方法。对于石墨而言,由于热力学因素,未经处理的石墨储钠容量过低,其理论储钠容量为35 mA h /g(石墨的储锂容量为372 mA h /g),不适合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。因此,要提高石墨的工作性能,就必须对石墨进行改性。改性方法包括扩大石墨层间距,增加缺陷,与其他材料复合和优化电解液。硬碳能够对Na+提供较大的容量(主要大于300 mA h/g)。但是硬碳的导电率相对较低,并且在循环过程中也会经历体积膨胀等问题。硬碳的优化策略有控制硬碳的缺陷浓度和孔隙率,增加硬碳内石墨微晶的间距,丰富硬碳的孔隙结构和优化电解液。软碳工作性能不如硬碳,软碳的储钠容量较低,约为220 mA h/g。而且Na+插层会引起局部和宏观结构的不可逆膨胀。软碳的优化策略有与材料复合,增加软碳的缺陷数目以及增加软碳的孔隙率。石墨烯由于具有较大的表面积,能够为Na+提供大量的吸附位点。并且石墨烯超薄且透明,具有出色的电导性和热导性,还具有极高的强度和刚性,以及巨大的表面积,但生产高质量的石墨烯成本较高,且生产技术还不成熟。此外,根据理论计算,离子在单层石墨烯上的吸附在能量上是不利的(特别是Na+),单层石墨烯的Na+存储容量小于20µA h cm-2。可以通过氧化还原,杂原子掺杂,材料复合和形貌设计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。论文最后介绍了各种碳纳米结构的研究进展,包括零维碳纳米粒子,一维碳纳米纤维,空心碳纳米球壳,碳纳米管和空心碳纳米多面体,并对钠离子电池中碳负极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,指出需要探索绿色、低成本的原材料和合成方法,以及利用先进表征技术指导材料改性。
通讯作者简介:张雄,菠菜老平台集合网副教授,获湖北省杰青,菠菜老平台集合网“学术新人”(全校10人),入选2023年、202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 《年度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榜单》(World’s Top 2% Scientists)。一直致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应用,主要为多孔材料制备、改性及利用,包括:1)催化应用--太阳能利用耦合二氧化碳捕集转化、可再生能源耦合绿氢制备,2)吸附应用--气液固三态污染物捕集与脱除、化学品分离与纯化,3)储能应用--电池、超级电容器、储氢、储热等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中国博士后基金等10项科研项目。发表论文80余篇,被引2300余次,授权发明专利26项(美国专利1项),参编教材1部。现任《Waste Disposal &Sustainable Energy》客座编辑,《过程工程学报》第一届青年编委,《燃料化学学报》学术编辑,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-生物炭专业委员会委员,国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专家,国际燃烧学会、美国化学学会(ACS)等会员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powsour.2024.235721